來自北英格蘭小城Kendal的Wild Beasts,可說是我近期最期待看到的樂隊,甚至為了在離開英國前見他們一面,特地跑到劍橋。事實上,Wild Beasts前兩年都拜訪過Norwich,反而上次巡迴劍橋已是遙遠的2007年,只怪自己太晚發現他們。最近得知Wild Beasts明年三月又要來Norwich Waterfront演出,但自己無論如何沒機會再見此團,心裡多少有點哀怨阿。
而那讓我喜歡上Wild Beasts的契機,正是他們今年發行的第三張專輯《Smother》。其實上張專輯《Two Dancers》已讓他們獲得2010年水星獎提名,而這兩張作品皆為非常精緻洗鍊的Art Rock風格。在常見的搖滾編製中,滲入穠纖合度的合成器比重,成熟、優美,行雲流水如詩篇,耐心鋪陳的情感,既細膩又深邃。個人認為《Smother》比《Two Dancers》更加沉潛、順耳,卻也更有企圖心,或許兩年前就算聽了《Two Dancers》,我也不一定會被Wild Beasts煞到不能自已。除了不隨主流樂壇起舞的創作走向,雙主唱Hayden Thorpe與Tom Fleming,一個陰柔婉約,一個低沉厚實的vocal搭配,也是獨到之處。誠然,嗜好假音男聲的我不免偏袒前者多一些,但Hayden遊走於歌劇音腔與魅惑海妖之間的音質,並不算容易被接受的類型。
來到一年多不見的Cambridge Junction,即使sold-out gig仍不必提早排隊的劍橋風氣,依舊深得我心。事前忘了查Hayden站哪邊,於是我這回很難得地選了幾乎正中央的位置。先上場的曼城團Dutch Uncles,是第三次來劍橋幫人暖場。Guardian稱他們為前衛流行,我則覺得此團的節拍和曲調都不協調的很。主唱Duncan Wallis的嗓音好似Alexis Taylor,明明個頭不小,唱起歌卻十分輕巧,還會跳關節扭曲角度頗微妙的舞步。假如Hot Chip跑來玩搖滾樂,並摒棄他們悅耳的普羅旋律,可能也會做出類似的歌曲吧(?)
Wild Beasts的場子和想像中差不多,觀眾裡有許多年輕小夥子,頻頻大喊「Hayden I love you!」(原來偏心Hayden的大有人在麼?),但完全沒有推擠。舞臺上最顯眼的,是落在正中央兩架面對面擺放的鍵琴,Hayden(右)和Tom(左)各彈一架,兩人也各自負責貝斯和吉他,但Hayden彈貝斯、Tom彈吉他的時候多些。更偏左方的Ben Little(吉他/合成器),和正後方的Chris Talbot(鼓手),也是正式團員;偏右方的唯一女性成員Katie Harkin(鍵盤/合成器)似乎是支援巡迴而已。我覺得Cambridge Junction的音場可以再改善一點,Wild Beasts某些幽微的編曲細節,在現場並未完美呈現,有點可惜。燈光也可以不要那麼呆滯晦暗,除了令我一度懷疑自己有夜盲症以外,從頭到尾幾乎一直保持的深藍色調,都快悶死人了。不過這些缺憾比起Wild Beasts無可挑剔的歌單,與實際上看到他們在你面前大展身手的興奮感,當然都是芝麻小事了。
而當我說『無可挑剔』,那代表開場與結尾的選曲,起承轉合,main set加返場的長度,以及毫無遺珠之憾、亦毫無湊數性質的精準安排,就像順毛撫摸般,讓我心頭服服帖帖。例如以《Smother》的首曲〈Lion’s Share〉開場,末曲〈End Come Too Soon〉閉幕,就是個意料之中、卻叫人無法抗拒的組合。又例如《Smother》中唯二缺席的〈Burning〉和〈Invisible〉,剛好是我最不介意的曲子(它們剛好也都是Tom Fleming主唱,抱歉啦),而《Two Dancers》裡選到多達六首的〈The Fun Powder Plot〉、〈Hooting & Howling〉、〈All the King's Men〉、〈We Still Got the Taste Dancin' on Our Tongues〉、〈Two Dancers〉、以及〈This Is Our Lot〉,則幾乎彌補了我未參與到《Two Dancers》巡迴的遺憾。
正因為鍾意的曲子太多,我甚至無法抉擇當晚最感動的時刻,只覺能親身體驗Wild Beasts實在太幸福了!他們對節奏樂器與鍵盤的重度依賴,大量削減了我對吉他的注意力。當Hayden彈起貝斯時,那沉穩的聲響宛若大地的脈搏,將你輕擁入懷;而他本人如海濤湧動般的肢體韻律,和信手拈來的優雅假音,則是直達聽覺高潮的蹊徑。有人將Hayden Thorpe與Antony Hegarty(Antony and the Johnsons)或Paul Draper(Mansun)相較,我卻從未在他身上感受到太多似曾相識的特質。Hayden的嗓音有著絲緞般的光澤,有更多旖旎的柔情與媚態,然而Tom Fleming的制衡存在,沖淡不少陰性氣息。兩位主角和樂團神祕耽美如夢境的編曲,以及文學意涵豐富的歌詞,共同孕育了Wild Beasts這獨一無二的奇幻生物。
〈Lion’s Share〉以寓言中獅子分配獵物的私心,比喻對愛人的佔有慾。〈Bed of Nails〉藉由《哈姆雷特》中的女角Ophelia,暗示這段關係終難維繫,兩人強烈的愛意就如Frankenstein創造的科學怪人,徒有生命,卻是畸型而不自然的存在。〈Loop the Loop〉則以哲學辯證的手法探討慾望本質,副歌那段廻圈似的歌詞,令你沉思玩味,身陷漩渦而不自知。〈Albatross〉是Hayden和Tom極少數面對面同時演奏鍵盤的曲目,前者彈鋼琴、後者玩合成音效,兩個vocal在此時達到相輔相成的最大值,而你完全無法抵抗Tom的歌聲!如此沉穩撫慰,包覆纏繞著Hayden的聲線,像溫柔而執著的大海,將你溺斃,錄音版本可沒有這種張力。
舊曲〈The Fun Powder Plot〉是首我覺得假音運用有些過度的作品,事實上,《Two Dancers》於我沒有《Smother》來的優秀的原因之一,便是旋律的不協調與大起大落。然而前者同時也收錄了Tom最讓我心動的主唱曲〈Two Dancers〉和〈All the Kings Men〉,它們強勢兼具爆發力的現場,可令許多Hayden的主唱曲相形失色。可惜Tom在《Smother》挑大樑的三首曲子(〈Deeper〉、〈Burning〉和〈Invisible〉)都稍嫌無趣,今晚也只搬演了〈Deeper〉一曲,大概是不讓兩位主唱間的比重過於失衡?(真是自以為是的說法阿)
以《Two Dancers》首發單曲〈Hooting & Howling〉結束main set時,我還嫌他們唱的不夠,幸好返場三首歌的分量不輕,尤其開頭一刷起吉他,你就明白真的要結束的〈End Come Too Soon〉。『Sweet concubine/ The night's divine/ In a never ending line of lovers』,戀人們共享的夜晚總是如此短暫,Hayden依然陶醉地搖擺著他的身軀,一貫的吟哦透過廻音擴大交疊,猶如情人間的絮語呢喃。原本已超過七分鐘的錄音室版本來到現場,更是毫不吝嗇地延伸中段歌詞留白的橋段。此時舞台光線已調暗到連團員身形也看不清的地步,暫時放下鍵琴和麥克風的Hayden端起高腳杯,坐下靜靜啜著紅酒,原本彈吉他的Tom和Ben則蹲在一塊兒,低頭玩起效果器。我從未料到Wild Beasts這麼醉心於實驗音效,而那訴說著世間一切、又似乎悄然無比的聲響,只是凝聚堆積著情緒,直到鼓聲與歌聲再度介入,燈光亦跟著閃爍明暗如星子。『The end it came and went too soon/ its too soon its too soon its too soon』,Hayden不斷重複著,彷彿可以永不止歇地誦詠下去,而我的視線早已穿越至無垠夜空,那裡星辰起滅,時間與空間無須設限。宇宙萬物的極大極微,原來並非深奧難解的概念。
好吧,或許我有點誇張了。但這些文字若能讓更多人想感受探索Wild Beasts的深刻意境,我又何必吝惜修飾和讚美呢。
Hayden Thorpe (vocals, guitar, bass, keys)
Tom Fleming (bass, vocals, guitar, keys)
Hayden Thorpe and Katie Harkin
第一次知道這團是看Jools,那時只覺得主唱聲音很有趣,
ReplyDelete之後認真聽了專輯,還是會被逗笑。
不過會找專輯聽,
是因為我家Aidan說這團是他今年最喜歡的團之一
看來對我而言,演員推薦比看音樂節目有用Orz
我也覺得Smoother比Two Dancers有味道!
雖說只各聽一遍,但Two Dancers不知為何就感覺略遜一籌...
但”All The King's Men”真是一首強悍的單曲呀!
原來真的是雙主唱,
難怪聽的時候想說聲音怎麼不大一樣XD
(握手)我也是看Jools知道Wild Beasts的,但是看完完全沒有引起興趣,只知道是雙主唱。帶著上張專輯被水星獎提名的氣勢,Smother大概也會廣泛出現在各雜誌年終榜,但他們畢竟還不算很多人注意的團,所以你家Aidan有眼光 XD
ReplyDelete第一次聽會覺得好笑很正常(喂),你聽過第一張專輯就知道Two Dancers還不算怪,樂團和主唱的火侯都還沒調節好,聽來就像Dutch Uncles的現場一樣不蘇湖。所以他們能進化到Smother的高等境界實在很厲害,真希望更多人喜歡上這個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