連續兩天陰雨寒冷潮濕的天氣,排起隊來真是種折磨(超感謝兩天都好心收留我的布大濕!!!)。不知是否主辦單位特意安排,今晚這三團都偏較為暗色調的陰鬱爆炸路線,就連照明也完全是打氣氛的,沒有要讓你看清表演者的意思,和昨日有如燈光秀的同樂會可說涇渭分明。給個最簡單的形容,第一天適合和同好分享觀賞,第二天則是自溺低迴、只能獨自擁有的體驗吧。
King Krule
事前只知道是個紅髮年輕人,等本名為Archy Marshall的本尊上了台,我不禁又犯了以貌取人的毛病,心想這位連鬍子都尚未長齊的小屁孩只是聲音早熟了點,其實搞不好比Trevor Powers更中二吧?前兩首歌帶來〈Has This Hit?〉和〈Ceiling〉,我只覺得偏爵士藍調與老龐克、有時又冒出Urban味兒的混雜風格讓人摸不清頭緒,然後會場頻頻響起迷妹尖叫與『Love ya~~』告白很逗趣 XD。然而Archy Marshall果然不是平凡的19歲少年,聽到〈Ocean Bed〉、〈The Krockadile〉和〈A Lizard State〉之後,你開始了解為何這位不滿20的年輕創作人可以入選BBC Sound of,讓身旁三位底子也很深厚的樂手甘願伴奏。
King Krule的現場編曲,或許,不,確實是兩天中最耐聽也最值得再三回味的,我很驚訝現在回顧時竟然這麼容易就下此定論。可能是貝斯和鼓的濃濃Jazz fusion風情,和Archy
Marshall信手拈來的藍調吉他聽似輕鬆容易、實則底蘊潛藏,與主角外表相較是如此強大的反差。當你急匆匆找來專輯版本聆聽,那爵士情懷卻沒有演出時明顯,取而代之的是更多精緻有趣的細節,例如恰到好處的合成節拍,帶點嘻哈和實驗調性。Archy Marshall說話聲也是那樣低沉混濁,不注意就咕噥咕噥過去了。出乎意料地,越是深入了解他的音樂,他越讓我想起Jeff Buckley。很奇怪嗎?兩人的外型嗓音雖無一相似之處,卻都有種蒼涼感瀰漫在他們隨性、不炫技但引人入勝的吉他撥彈中。除此之外,即使嗓音天差地遠,他們的唱法、以及歌曲那種將你百般蹂躪的氣氛其實頗相似,大概只有我這麼想吧。
唱最後一曲〈Out Getting Ribs〉前,鼓手很真誠地發言致謝,引來台下熱烈回應,希望這代表他們還算滿意大家的表現,也期待他們會繼續合作編寫出更多曲子。Archy Marshall才19歲就能展現這等成熟風範,實屬不易,很想知道再過幾年,他能否更滄桑更洗鍊,讓你每聽一次都得被刨掉一角靈魂呢?
貝斯手
Archy Marshall
Daughter
兩天中唯一的女主唱團Daughter果然比較得迷弟厚愛嗎?和King Krule的『Love ya~~』不惶多讓,這個set轉為『Merry
me!』此起彼落,似乎讓Elena Tonra受寵若驚,又或許他們在其他國家亦如此也說不定?
先前對他們隸屬歷史顯赫的4A D旗下已有印象,但4A D與我素不合拍,所以若非Hostess Club Taipei,我應該永遠不會知道Daughter的空靈抑鬱竟可以如斯惟美、震撼、且觸手可及。他們的歌名都只用一個單字取名,不知有何特殊用意?
第一首〈Still〉大開大闔的鼓聲,已完全展現Daughter營造氣氛的高段技巧,聽他們拿捏各種器樂與人聲的平衡,又不忘實踐留白哲學,確實享受!〈Winter〉則是第二高潮,聽過現場後,你反而無法習慣過於乾淨俐落的錄音版,Igor Haefeli和Elena Tonra雙人聲與雙吉他迴盪在深海藍色的氤氳光線中,才足以描述英國冬天的迷濛黯淡之美。接續的〈Human〉終於帶來較為激烈的節拍,前導的吉他riff還讓我以為聽到瞪鞋團,鼓手Remi Aguilella於此曲的優異表現加上終於活過來的旋轉投射燈,在同為專輯曲的〈Tomorrow〉和〈Youth〉也維持了相同熱度。
彷彿這些還不夠讓人驚艷,Daughter把壓箱寶〈Home〉留在最末,四件樂器和人聲一齊爆發!『Take me, take me...... home......
home......』,吉他彈到忘情的Igor蹦跳上Remi的鼓座台面,這才顯露出了點年輕人的氣質。
而它甚至不是《If You Leave》中的作品。
唱〈Home〉之前,Elena Tonra再次感謝、並提到這是最後一首歌時,不意外引起一片哀號,這位小姑娘竟然很弱氣地道歉起來,哈,跟她幾乎曲曲清唱的氣勢不太相襯呢
突然想起曼城團Money,哎現在新團的創作都要這麼黑暗感傷又超齡嗎??
Elena Tonra
Igor Haefeli
Remi Aguilella
Mogwai
我仍舊記得2003年11月,Mogwai首次訪台、The Wall公館開張那天,我們是帶著何等崇敬景仰、幾乎是要去領受聖禮般的心情,一起見證了後搖天團降臨台灣的神蹟。而這已是Mogwai第四次訪台,很難不讓我們自以為...... 台灣在他們心中是否真有點特別?
十年過後,後搖風潮已不復當年,這群蘇格蘭硬漢依然故我,持續每兩、三年一張的創作速度,帶來據說是電子味較濃厚的第八張專輯《Rave Tapes》。我必須承認從《Happy Songs for Happy People》後就沒有繼續關心Mogwai,但那絲毫不能減損我投入的程度。當舞台升起Dave
Thomas與所有團員一同發想創作的眼睛圖騰背景,當從頭到尾鴨舌帽遮面的John Cummings、與身穿Joy Division T恤的Stuart Braithwaite左右站定,你已準備好(不計聽覺受損與心靈受創代價地)迎接一齣長達90分鐘的純音樂電影。
從1997年的〈Yes! I Am a Long Way from Home〉,到2014年的〈Master Card〉,Mogwai註冊商標般的wall of sound始終是最不可能讓樂迷失望的部份。總是代表發言的Stuart Braithwaite導引出主旋律,John Cummings負責製造巨大吉他音牆,彈鍵盤的Barry Burns在〈Rano Pano〉和〈Mogwai Fear Satan〉會加入吉他行列,於是你看到四名漢子(包括貝斯手Dominic Aitchison)雙腿大叉、頂天立地,在電光石火的燈光、與山崩地裂的樂音中,他們是唯一面不改色的傳道者。
2003年我站在左方,已經不記得當時舞台人員配置,今年沒有特別選位置,卻剛好正對髮量十年未變的Stuart。他老兄身形不算樂團裡最高的,眼神倒是挺犀利,一邊皺著眉頭撥弦,還不忘掃視台下,像是在檢查觀眾的反應,不知他是否真能看到我們?幾次有與他視線相交的錯覺,某首曲子來到大爆炸時,我情不自禁露出笑容,Stuart竟然也對我咧開嘴,你知道,就是那種『噢,大家都在等這個』的會心笑法。哈,也許是我想太多吧。
不能不提的,當然還有從《Mogwai Young Team》至今的現場定番,老哏中的老哏〈Mogwai Fear Satan〉。我不諱言自己的確一直在期待這首曲子,也完全沒有被中段的加強爆炸回馬槍嚇到,我簡直是屏氣凝神地觀察任何蛛絲馬跡,等待被他們再度不留情面的迎頭痛擊,直到潰不成軍。我等到了,也潰堤了,那代表整整兩天的Hostess Club Taipei,有了無法被複製取代的完美結局。
那也代表即使我不會因此回頭聽後搖,我仍會在今後每次與Mogwai重逢的場合(如果有那麼幸運的話),等待撒旦降臨的時刻。
Stuart Braithwaite
Dominic Aitchison
Barry
Burns
2 comments:
身為Mogwai新專輯的側標作者,一定要來推銷一下XD
這張專輯蠻不錯的喔,聽了不會想睡覺(什麼爛推薦詞?!)
我蠻喜歡"Remurdered",尤其是後半段,很有科幻電影原聲帶的氣氛。
https://soundcloud.com/subpop/mogwai-remurdered/
個人覺得他們最先推這首當teaser,
雖然有點像詐騙,但是應該會吸引到一些不同的樂迷。
@Raura
對呴你有寫這張的介紹耶~~~聽了不會想睡覺是很實際的推薦詞,因為我不只一個朋友就說那天聽到中段很想睡......
我記得你以前好像不算有迷後搖?所以如果你都認為《Rave Tapes》聽來不一樣的話,應該參考度很高 XD Remurdered那天有演奏喔,記得是放在安可,但我當時應該是處於被撒旦蹂躪過的狀態,所以安可時心不在焉,哈...
Post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