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天沒有特別讓我興奮期待的團體,倒是有不少一點點興趣的團晚上會撞在一起,而且總覺得結束後應該會很晚離開(Yo La Tengo 壓軸+簽名會=鐵定人潮大爆炸!!),所以晚一點才出門。不過我仍舊看到1976 最後三首歌。
 |
1976 |
1976 最後的曲目剛好都是我熟悉的,包括"單純複雜"、"方向感"以及"態度",所以我終於從摩登少年的外表找回一點我曾經認識的1976 了。
 |
QURULI |
 |
QURULI(兩位主要團員) |
看到野台官方介紹形容
QURULI 是日本的
Coldplay, 反正同時間也沒有其他有興趣的團,就繼續留在道舞台看據說鮮少公開演出的QURULI 了。QURULI 果然和Coldplay 沒有什麼音樂關聯性,主要的兩位團員以外,還大陣仗地帶來和聲樂隊、鼓手、鍵盤/吉他手。也許因為和聲樂隊三枚成員都是三十~四十代,呈獻出來的音樂偏向 日式復古搖滾,可惜我聽不出什麼心得,坦白說可愛的YMCK 或The Aprils 我還比較有興趣,真是對不起啦。
 |
八厘米天空 |
8mm sky 出乎意料地又是人山人海,也許和某些人開始搶佔待會兒的Yo La Tengo 也有關係,因為八厘米天空結束後已經幾乎沒有人離開前排位置了。這也呼應了第一天在風舞台看甜梅號有眾多樂迷到場支持的景像,看來,台灣的後搖市場真的因 為幾年前的風潮奠定了一定的基礎。八厘米天空的大爆炸不若甜梅號那樣聲勢驚人,安可曲甚至是難得的加入vocal。為了一睹Yndi Halda 的真面貌,看完八厘米天空之後,我仍舊隨著漸漸積聚的人潮繼續在山舞台等待。
 |
Yndi Halda |
 |
Yndi Halda |
今天從八點之後,想看的表演就不斷相撞到Yo La Tengo 開演前,原本其實排了林舞台的好客樂隊和胡德夫,想想遠道而來的
Yndi Halda 也許以後再沒機會一見,只好這裡聽幾首再去趕場。同為後搖團,
Yndi Halda 的編制中最特別的當屬小提琴了。說到小提琴+後搖曲風,誰不會想到Dirty Three 呢?但
Yndi Halda 和Dirty Three 又是完全不同的取向,後者是以小提琴為主的狂暴民俗爵士風格,前者倒比較像各種樂器都能平均地吸引聽眾注意力,不會太執著於激烈大爆炸。比起Mogwai 或甜梅號,或許溫婉靜謐的
Yndi Halda 會比較適合現在的我吧?不過這也只是我聽了前三首歌的感想,因為太想再見到第一支,聽罷一半Yndi Halda,我依然捨棄第一排的好位置,直奔林舞台啦。
No comments:
Post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