愛與死之夜- Ed Harcourt (上)
St. James Church – London – 12th February 2005
下午三點剛過,彎進人潮洶湧的Piccadilly St.,沿路摩肩接踵走到197號的St. James Church,我才發現原來在倫敦最著名的景點:Piccadilly Circus附近真的有一座前院有個小市場的老教堂。像許多觀光客般信步走入建築物內部,也才第一次看到今晚Ed Harcourt將 舉行演唱的地點,竟然已經開始準備工作了;話雖如此,也不過就是佈置舞台、擺放樂器、調音等等的動作而已。向簡易控制台上的老兄探詢一下今晚的開演時間之 後,反正時間還早,正打算先回旅館準備時,原本就已忽晴忽雨的天空竟突然降下帶著小冰球的傾盆大雨,看來今晚仍是一個寒冷的冬夜。
第一次聽到Ed Harcourt的名字,大抵亦是MCB的功勞;有陣子似乎都是翻看上面介紹的詞句,覺得吸引人就千方百計找來試聽。幸運的是,他的首張專輯Here Be Monsters (2001)當時也才剛由EMI代理進口,所以並沒有花費太多心力;被歸類為所謂『新民謠』的好處是不必我多加說明,你就可以很容易想像出大概的音樂形象,而Ed Harcourt比較特別的一點則是他選擇鋼琴作為主要的編曲骨幹,雖然事實上專輯中大多數的樂器其實都出自他本人的演奏。
|
Here Be Monsters (2001) |
當時很沉迷於Here Be Monsters裡那些討喜的旋律如Something in My Eye、She Fell into my Arms,以及狂暴與哀傷形成強烈對比,同時至今亦是令我最感動的Ed Harcourt作品:Beneath the Heart of Darkness,和接續其後的Wind Through the Tree,極其安靜又深沉。現在為了寫這篇文章把這張專輯翻出來聽,結果因為太悅耳了而無法專心在電腦上,字打的斷斷續續。很高興這麼久以後聽到Shanghai,還是能馬上感受到灑滿陽光般的歌詞,讓你很想接受邀約、就這樣和他一起搬到上海,擁有自己的三輪車,然後大啖金槍魚排……。Here Be Monsters是如此音色飽滿而兼容並蓄,完美表達出一位初出茅廬的singer-songwriter應有的潛力與野心,不管是鋼琴、吉他、小號、手風琴或弦樂編制,Ed熟稔而大膽的運用讓整張專輯絕無冷場。然而當我好不容易入手他的第一張發行Maplewood EP(其實只是他在位於Sussex的奶奶家中獨自錄製之demo輯),也才知道Hanging with the Wrong Crowd和Apple of My Eye的原始版本,竟然是經過多方雕琢才能有專輯中的姣好面貌;明白了好音樂並非一蹴可及之後,反而對他更有親切感了。
在那個AudioGalaxy尚能造福大眾的年代,也下載了許多b-sides,結果再度證明Ed Harcourt並非省油的燈。像是Last of the Troubadours、Sleepyhead和When in Stockholm等早期單曲的B面作品,曲曲都足以與專輯曲目抗衡;更別說第二張專輯發行之前,官方網站披露可能會收錄的新曲Clockwork Toy與Sister Renee,兩首都充滿了慧詰巧思、卻又不會落入風格相似的死胡同。當時Ed的作品彷彿是百寶箱中各式各樣的藝術品般,總能帶給我不同的驚喜。
|
From Every Sphere (2003) |
於是也開始買一些單曲,像是From Every Sphere (2003)發行前的探路曲All of Your Days Will be Blessed,還有之後的Watching the Sun Come up。現在重聽這些早已被冷落多時的收藏,發現Fireflies Take Flight、Bittersweetheart和Bleed a River Deep竟是如斯動人,The Birds Will Sing for Us以及Watching the Sun Come Up可與任何Ed製作的爽朗流行曲式一較長短。專輯From Every Sphere蘊含的豐富詩篇委實是Ed Harcourt精心鋪陳的巔峰之作,有點無法理解為何自己當時並沒有非常喜歡,之後也沒有持續注意他的消息。
|
Strangers (2004) |
等到去年,Ed Harcourt在短短四年間發行的第三張專輯:Strangers (2004)鋪貨於台北各家大小唱片行,才發現他又有新作品的我,雖然也在第一時間買下,卻只聽一次就失望的直到因為決定要去看這次的現場,才又在出國前夕聽了第二遍。感想還是他的作品已經流於過度製作,那種急於想掙脫過往風格的渴望,卻沒有辦法讓Ed創造更加寬廣的視野;不管是Born in the 70’s或The Storm is Coming,熱鬧的搖滾編曲之下,隱藏的徒然是無力的嘶吼與空洞的語言。不過音樂本來就是很主觀的感覺,記得之前也有看過大加讚揚Ed新專輯的網路樂評;可是我心裡畢竟仍舊希望他能緩緩腳步,做出自己真正滿意的作品再出版也不遲。想想Strangers之中竟然只有The Trapdoor、Kids和The Music Box較能將我拉進他營造的氣氛,聽著聽著竟然替他可惜了起來。很懷念他以前那些希奇古怪的曲子像是Ghost Writer,或者是Blackwoods Back Home天馬行空般的器樂編排,讓人想起他很喜愛的藝人Tom Waits;難道Ed的才華只能帶領他到這個地步而已嗎?希望我只是太杞人憂天而已。
No comments:
Post a Comment